《口弦》以少数民族乐器口弦为载体,通过诗意意象展现古老文明的传承与变迁。歌词中"青铜震颤""月光打磨"等意象构建出时空交错的画面感,将口弦这种简单乐器升华为民族记忆的容器。反复出现的"三个音阶"象征生命最本真的韵律,与"群山回响"形成天地人的三重共鸣,暗喻少数民族文化在自然与人文间的微妙平衡。"银镯碰撞"的细节描写透露出日常生活里的仪式感,而"牧人迁徙的密码""火塘边失传的对话"则暗示着口弦作为文化纽带的功能正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解。歌词通过"被风带走的低吟"与"石碑上剥落的纹样"等消逝性意象,呈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传承困境,但"星光照亮的簧片"又给予希望的暗示,喻示着古老艺术在当代仍有重获新生的可能。整首作品将具体乐器抽象为文化符号,在器物之美与精神传承之间建立起隐喻桥梁,既有对消逝传统的挽歌式追忆,也包含对文化再生的隐秘期待,通过音乐这一人类共通语言,完成了对少数民族文化记忆的现代转译。